家長園地

Parent Zone

故事教育 家長可以如何做?

撰文:資深幼兒教育顧問莫萊茵小姐

曾經有不少家長向筆者提問有關說一些很難向小朋友解釋的故事題材,例如涉及死亡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涉及殘殺的《小紅帽》等等。由於故事書的內容是這樣描寫情節,而圖畫更畫得如此像真,小朋友聽了或讀了之後,可能對死亡感到十分恐懼,但又未能表達內心的不安,有些小朋友聽了之後更大哭起來。把原本享受的親子故事時間,結果造成反效果,亦激起了孩子的沉重心理負擔,令家長們都感到內疚和不知怎樣收拾「殘局」。

角色數量少 情節正面

而筆者亦這樣教導家長,第一:下次從選材入手,在圖書館云云眾多的故事中,選擇一些家長評定為符合孩子心智和理解程度的故事。通常是角色數量少、情節正面,或較容易由家長在說故事的互動中,可以讓孩子明白因果和情緒。因為角色數量少的故事,可讓孩子較專注地在故事脈絡中慢慢理解他的內心轉化、行為表現和價值觀。

而故事情節正面,是為孩子建立認識自我、解難、自信、分析力等優質條件,抗衡未來反面題材的故事、故事中壞的處境或現實中面對困難的能力。所以,除非家長確定孩子已儲蓄好以上抗逆的故事和心智經驗,否則,不應在以上先決條件未成熟下,讓孩子接觸恐怖或反面題材的故事。

啟發心智成長 正面人格的原則

第二:從故事帶給小朋友教學的意義開始,一直要緊守啟發孩子心智成長和正面人格的原則!任說故事的人把邪惡和壞人演繹得有多出神入化,也勿忘初衷!故事教學,是聽眾和故事人從直接對景象之描述、聯想到的訊息和背後主旨意義分享,而產生的教與學互動過程。這樣的觀察、描述、意識和互動內容,來自聽眾和故事人當時身心狀態和個人累積之經歷而產生互動。

故事人在教學的角色上非常重要,除了要仔細預備和閱讀故事內容,把重點和背後主旨清楚帶出,更要預備在說故事時,在某情節上引發孩子思考人和事的問題。在描述和氣氛營造中提供價值觀的交流機會,以及最重要的是觀察聽眾聽故事時之反應,而作出深化思考和延續好奇的互動部分。

演繹與互動要具人性化

第三:讓故事人的演繹與互動,都具人性化和性本善的引發功效。不論故事或現實世界,都有不同心理和處境難關讓孩子一一面對,這些都是他們重要的磨練機會,而且比溫室中成長的孩子更幸福、更有力量。而我們當孩子的明燈,就要為他們逐一裝備以後獨自行人生路的能力。所以,我們要慢慢按孩子的生活經驗及心智程度,提供不同層次、不同遭遇或不同人性的故事給孩子聽。

當故事人演繹到壞角色,或心理關口和人性的決擇時,更要繪形繪聲地把良心內心說話,演繹出來;並由故事人以旁白身分,提供孩子參考正面的後果、分析自己與人物及處境的關係。孩子在家長進行故事教育時,提出的任何處境中所作出的決擇,必須是自由的,因為讓孩子在虛擬中得到嘗試、碰釘或舒緩,更重要是讓孩子知道家長的立場,明白家長是開放討論和可以交流的對象!如果孩子從以上的互動引發愛的思考,讓孩子找到自己在這價值觀上的定位,故事人就成功透過故事,為孩子光照出傑出的生命。